国庆期间,外围市场上演了一场“冰”与“火”的对决。一面是能源价格与通胀预期再度走强;另一面,在全球滞胀担忧加剧下,权益类资产近期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。
据统计,今年国庆期间,外围主要指数出现大幅震荡,截至10月6日,日经225、韩国综合指数、英国富时250等的跌幅都超过了2%。不过在10月7日,全球主要股指“涨”声一片,恒生指数国庆期间累计上涨1%。
相比之下,国庆期间,以国际油气价格为代表的商品市场行情却持续红火。作为“商品之王”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国庆期间延续了之前的强势,其中WTI原油价格创出7年新高。与此同时,NYMEX天然气期货价格也正逼近2014年2月创下的高点。有观点认为,受能源价格高企影响,今年四季度北半球或将迎来一个“昂贵”的冬天。
那么,令人担忧的“滞胀”真的会来吗?“能源危机”对国内经济、A股市场的影响究竟会如何?周期股是否还值得配置?在这几天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邀请了多位机构大咖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一番深度解析。
国庆期间外围股市大幅震荡
据Choice数据统计,在今年国庆期间,外围主要股指大幅震荡。其中截至10月6日,日经225、韩国综合指数、韩国KOSPI200、英国富时250等的跌幅都超过了2%。不过在10月7日,全球主要股指“涨”声一片,恒生指数国庆期间累计涨1%。
事实上,自今年9月以来,外围市场就持续呈现出一种弱势格局。据Choice数据统计,2021年9月1日至10月6日,韩国综合指数、韩国KOSPI200、英国富时AIM全股、英国富时250、瑞士SMI、瑞典OMXSPI、德国DAX、纳斯达克100的累计跌幅都超过了5%。同期,在39个外围主要股指中,只有9个指数实现上涨,占比仅为23%。
据中金公司策略团队观察,今年国庆期间,海外市场波动较大,周期跑赢成长。综合来看,原油价格在供应担忧下创新高,而受原油、天然气价格大涨引发的“滞胀”忧虑影响,美债利率一度攀升至1.57%的高位,股市则大幅波动。从美股来看,受周期板块的支持,道琼斯与标普500指数略跑赢偏成长风格的纳斯达克指数。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,港股先跌后涨,整个国庆期间,恒生指数小幅上涨1%,从板块上看,也是能源、地产建筑、原材料、金融等周期板块领先,而科技、医药、消费等相对落后。
值得注意的是,据东亚前海证券统计,国庆期间公布的海外通胀数据反映发达经济体通胀高企:8月美国PCE同比为4.26%,增幅创1991年以来最大;核心PCE同比为3.62%。受能源价格推动,欧元区9月HICP同比增长3.4%,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;9月HICP环比增长0.5%。
对于A股市场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政策环境带来的新扰动,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告诉记者,“我们认为国内市场短期受影响有限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第一,经济复苏节奏的不同导致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‘政策差’,在‘以我为主’的政策思路下,预计我国政策不会强行与海外‘挂钩’。第二,目前中美利差较厚,中美汇率亦处于舒适区,货币政策方向并没有因为外部政策收紧而立即调整的必要。”
(截至北京时间10月7日22:48)
此外,从历史数据来看,国庆之后第一个交易日,涨多跌少。通过对比近11年间国庆前后市场的涨跌幅数据发现,节前卖出、节后买入的特征尤为明显,节后5日沪指上涨概率达8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