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南西北四大城市群包围下,唯独中部地区还没有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。今年以来,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,谁能率先成为中国经济“第五极”的讨论愈发激烈。
尤其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来说,曾经近在咫尺的“第四极”愿望落空之后,联手打造中国经济“第五极”,已经不能再等。近期,鄂湘赣三省高层频繁互动、《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》等一系列合作文件出台,中三角合力迈出关键一步。
抱团崛起,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能掉队。然而在中三角内部,与湖北、湖南两位“大哥”相比,向来缺乏存在感的江西,面临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明显断层的尴尬。
“千方百计加快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”、实施大南昌都市圈“强核行动”、到2025年大南昌都市圈GDP占全省比重达到53%以上……近段时间,随着中部崛起进入发展新阶段,江西、南昌省市层面全力提速做强中心之意更加迫切。
找定位
图片来源:摄图网
或许没有多少人能想到,中部三省中率先表态构建中三角的是江西。
公开报道显示,早在2006年江西两会上,民建江西省委会在提案中就率先提出“中三角”一词,并建议江西应主倡“中三角”。
当时有关人士指出,从现实来看,江西对接长珠闽的战略是必须的,可以承接其产业转移,“但这样一直是属于从属地位,要真正实现崛起有一定的困难”。而从地缘上讲,南昌与武汉、长沙更加接近,积极参与构筑南昌——武汉——长沙大都市圈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然选择,并且已有一定基础。
“三角形是最稳固的结构,因为其各边各角相互支撑。南昌、武汉、长沙也具备这样互相补充、互相支撑的要素。”当时不少代表委员建言,区域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,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相应措施,实现“中三角”区域经济合作。
不过,在随后几年内这一建议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直到2012年,“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”在武汉召开。湖南、湖北和江西三省高层首次坐在一起,就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进行会商,正式宣布构建中三角,打造中部崛起的增长极。
2013年,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召开,拉开了武汉、长沙、合肥、南昌携手合作的大幕。新成员安徽合肥的加入,也让原本的中三角变为“中四角”。
此后8年里,会商会每年一届,由武汉、长沙、合肥、南昌四市轮流承办。从《武汉共识》《长沙宣言》到《合肥纲要》《南昌行动》,湘鄂赣皖4个省会城市及10余个观察员城市,就基础设施联通、产业协同发展、生态文明共建、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达成诸多合作协议。
一个新的转折发生在今年。
9月10日,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武汉举行,这一次,已全面“入长”的安徽没有再参与,而是江西、湖南、湖北三省党政领导再聚首,共同谋划制定三省战略合作总体构想、揭牌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、集中签署六个合作文件……将中三角区域合作推向新阶段。
事实上,在国家层面越来越关注中部崛起背景下,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抱团挺起中部“脊梁”已是大势所趋。而对于湘鄂赣三省来说,搭上快车之后,还需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,尤其是综合实力还有差距的江西。
9月16日,江西省政府官网公布江西省委、省政府出台的《关于江西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要发挥同时毗邻长珠闽的独特优势,打造全国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引领区;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,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,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支撑区等等。
缺合力